1. 首頁 >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 >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基礎知識 > 證券知識:利率和匯率走勢分析方法

          證券知識:利率和匯率走勢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11-07-29 21:13   來源: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基礎知識 查看:打印  關閉

          重要提醒:本網站所發布內容為轉載資訊,供您瀏覽和參考之用,請您對相關內容自行辨別及判斷,本網站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凡私自告知添加聯系方式、保證無條件入職、收取各種費用等信息,請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上當受騙造成各種損失。

          銀行招聘考試備考資料

          利率與匯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利率與匯率的變動,又將影響所有宏觀經濟變量如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國際收支、經濟增長率等等。顯然,利率與匯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利率與匯率的變動是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依據之一,利率與匯率的走勢分析是宏觀經濟形勢預測的主要手段。
            (1)利率對投資的影響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市場利率與社會總儲蓄和總投資有著密切的聯系。儲蓄(資金供給)和投資(資金需求)對利率的變動均有較大的彈性。從長期來看,儲蓄等于投資。因此,利率一方面影響現期的投資活動,同時又通過調節儲蓄而影響未來的投資規模。利率的這一作用后來被凱恩斯加以大力發揮而成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的核心內容,凱恩斯認為,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市場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則債券價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則債券價格上漲。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這種關系,使得人們在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的安排上可以在貨幣與債券之間進行選擇,以期獲利。如果預期利率將下跌(亦即債券價格將上漲)則人們愿意現在少存貨幣和多買債券,以便將來債券價格上漲時賣出債券獲利;反之,預期利率的上升使得人們愿意多存貨幣和少存債券,即把手里的債券賣出,轉換為貨幣,以避免將來債券價格下跌時遭受損失。從宏觀角度來看,利率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表現為對投資規模、投資結構等方面的影響上。
            ①利率對投資規模的影響。利率對投資規模的影響是指利率作為投資的機會成本對社會總投資的影響。在投資收益不變的條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導致的投資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資收益較低的投資者退出投資領域,從而使投資需求減少。相反,利率下跌則意味著投資成本下降,從而刺激投資,使社會總投資增加。正是由于利率具有這一作用,西方經濟理論界與貨幣管理當局都把利率視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和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因此,自30年代大蕭條以來,控制利率水平在西方貨幣政策體系中曾一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為了恢復生產,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都不約而同地把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低利率政策因為有利于刺激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有利于經濟的迅速增長而被廣泛采用,并且在戰后的20多年里,對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整個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實際年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都在4%左右。日本從低利率政策中獲得的好處更大,企業大量利用低利貸款,減少了利息負擔,降低了企業產品成本,增加了企業利潤,促進了企業投資,加速了工業發展。日本的低利率政策對日本投資的迅速增長、工業的高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開展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70年代起,西方各國國際收支極度不平衡,并發生了普遍性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國內經濟逐漸停滯,形成了可怕的"滯脹"局面。為了緩和經濟危機,西方各國相繼轉向推行高利率政策,以壓縮投資,抑制通貨膨脹,結果取得了極大的成效。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975年的24.2%下降到1982年的8.6%,再繼續下降到1988年的3.8%。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也從1974年的24.3%逐漸下降到1988年的0.5%。
            由此可見,利率的變動對投資規模乃至整個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不但為西方經濟學理論一再強調,而且也從實踐中反復得到了證實。
            ②利率對投資結構的影響。投資結構主要是指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以及社會生產各個方面的投資比例關系。利率作為調節投資活動的杠桿,不但決定投資規模,而且利率水平與利率結構都會影響投資結構。
            一般來說,利率水平對投資結構的作用、必須依賴于預期收益率與利率的對比上。資金容易流向預期收益率高的投資活動,而預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的投資,往往由于缺乏資金而無法進行。從短期來看,利率的變動,會引起投資結構的調整。利率越高,投資會越集中于期限短、收益高的項目。
            利率對投資結構的影響更主要地體現在利率結構上。現實經濟中利率的種類繁多,說明經濟生活中利率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利率體系進行分類就形成不同的利率結構。如按借貸主體劃分,利率包括銀行利率、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率、債券利率、市場利率等;按貸款行業劃分可分為工業貸款利率、商業貸款利率、農業貸款利率等;按歸還期限劃分可分為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八年期等等。利率結構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到投資結構的變動。
            例如,利率的期限結構會影響投資的期限結構,如果長期利率過高,則會抑制期限較長的投資,相對增加人們對短期投資的需求;相反,如果短期利率過高,長期利率相對較低,則會刺激長期投資,使一部分投資需求由短期轉為長期。再比如,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利率被政府所控制,政府對不同的行業規定不同的利率,這種利率的行業結構也會影響到投資的結構。因此,通過調整利率的行業結構來貫徹政府的產業政策便成為一種通行的作法。
            我國在建國初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了明顯的差別利率政策,總的原則是,私營企業的貸款利率大于公營企業的貸款利率,商業企業的貸款利率大于工業企業的貸款利率。以此扶持公營經濟的發展,限制私營企業的投機活動,以確立公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給工業貸款利率以優惠,目的是在物資短缺、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的背景下,鼓勵工業迅速發展,限制商業投機,在增加有效供給的同時抑制畸形的需求,從而使市場形勢迅速好轉。實行行業差別利率政策,使得在一個不長的時期內,工業生產得以迅速增長,限制了私營企業,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并且,在后來的經濟建設中,對列入國家計劃內的能源、交通、通信和一部分原材料工業等13個行業,以及對鹽業、農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實行差別利率,以保證對這些部門的投資。
            利率調節經濟的功能從總量的方面說,是抑制對資源的總需求,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資金利潤率較高的部門使用。這種調節從結構方面說,主要是采用差別利率,實行利率的優惠與懲罰制度,可以用較低的優惠利率支持重要行業、企業和短線產品的生產,也可以以較高的利率和加收利息的辦法抑制對一些行業、企業和長線產品的投資。這樣能夠調節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如果在地區間、行業間、企業間實行差別利率,還能促使資金在地區、行業、企業間的轉移。但是,利率的調節作用的大小還往往取決于一國的經濟環境與經濟條件。
            ③利率調節作用的發揮。總的來說,利率變動主要是通過貸款人和借款人對利率變動的反應來影響投資的,但利率作用的發揮又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尤其受制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變動與社會資本狀況。
            由于投資的實際收益取決于利潤與利息的量的對比,因此,投資量的多少不僅取決于利潤率與利率的高低,還取決于二者的相對水平。很可能是:盡管利率下降了,但由于利潤率也下降了,因而投資并不會增加;或者雖然利率上升了,但因為利潤率也上升了,所以投資也并沒有減少。
            社會資本狀況也會影響到利率作用的發揮,如果存在著大量過剩資本,利率降低就會引起投資增加;但如果資本不足,盡管利率降低了,投資也難以立即增加。
            利率的作用還取決于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金融市場越是發達,利率作為價格信號就越能反映市場資本供求,同時作為調節經濟的杠桿,利率的變動就越容易通過金融市場作用于整個經濟。
            由此可見,利率的調節作用的實際效果決定于一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經濟高漲時,盡管利率上升也很難抑制投資增加;當經濟萎蘇吮,盡管當局壓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資的增加。再者,一國經濟越發達,利率的作用就越明顯;反之,在越不發達的國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嚴重,對經濟也就失去調節作用。
            (2)匯率對投資的影響現代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都越來越多地介入和依賴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從而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國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貨幣關系,而匯率是這些關系的核心內容。匯率又稱匯價或外匯行市,是以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匯率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杠桿,其變動能反作用于經濟。
            匯率對投資的調節作用是通過影響進出口、物價、資本流動等實現的。
            ①匯率通過進出口影響投資。一般地說,匯率貶值,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其影響過程大體是:在一國貨幣對內購買力不變,而對外匯率貶值時,該國出口商品所得的外匯收入,按新匯率折算要比按原匯率折算獲得更多的本國貨幣,出口商可以從匯率貶值中得到額外利潤,出口需求增大,進而刺激投資的增加。對于進口而言,由于進口商品按新匯率所需支付的本國貨幣,要比按原匯率計算多,從而引起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起到了抑制進口的作用。這樣,國內需求必須通過國內投資來滿足,這也從另一方面刺激了國內投資的增加。相反,一國匯率升值,則會增加進口,抑制出口,引起國內投資的減少。
            不過,匯率變動對投資的影響程度還需考慮到進出口需求彈性,即商品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影響的程度。如果進出口需求對匯率和商品價格變動反應靈敏,即需求彈性大,那么,一國匯率貶值和相應降低出口商品價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數量;而由于進口商品國內價格上漲,可以有效抑制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減少進口數量,這樣,才會有利于國內投資的增加。
            如果進出口商品價格彈性較小,則匯率降低對進出口數量從而對投資的影響就較小。
            ②匯率通過物價影響投資。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的同時,也對物價發生影響。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貶值要引起進口商品國內價格的上漲,使國內生產的消費品和原材料需求上升,這會刺激國內投資;反之,匯率升值,則會起到抑制進口商品的物價的作用,使國內投資相對減少。從出口商品看,匯率貶值有利于擴大出口,使出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供給小于需求,從而抬高國內市場價格,也同樣會刺激投資的增加;而匯率升值使部分商品由出口轉為內銷,增大了國內市場供給,使商品價格降低,抑制了投資擴大。
            ③匯率通過資本流出入影響投資。由于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加深,一國的投資活動往往不能從國內儲蓄得到滿足,而必須依賴于國際資本的投入。匯率變動對長期資本的流動影響較小,因為長期資本流動主要以利潤和風險為轉移。在利潤有保證和風險較小的情況下不致出現大的波動,從而對長期投資影響不大。但短期資本流動常常要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在匯率貶值條件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愿持有以貶值國貨幣計價的各種金融資產,因而會發生資本外逃的現象。
            同時,投資于匯率較高的國家的金融市場可能謀取更多的收益,因此,匯率貶值,會減少金融市場的投資;匯率升值,會增加對金融資產的投資。
            匯率能否充分發揮這些作用及其作用的大小,因各國的經濟體制、市場條件和市場運行機制的不同而異。當然,對外開放程度也起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一國的市場調節機制發育得越充分,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越密切,匯率的作用就越能有效地發揮。
            利率走勢分析
            (1)利率決定及影響因素①西方利率決定理論。西方利率理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為三大類:邊際生產力利率論、局部均衡利率論和一般均衡利率論。下面依次作一簡要介紹。
            第一,邊際生產力利率論。邊際生產力利率理論僅從投資需求角度分析利率的決定。該理論認為資本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特性,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繼續追加資本,則追加每一單位資本的生產力要遞減,最后增加的那個單位資本的生產力最低,最后增加的這個單位資本被稱為邊際資本,邊際資本生產的產品量為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就決定于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第二,局部均衡利率論。局部均衡利率論是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法得出的利率理論。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僅考慮商品市場或貨幣市場的供求均衡。局部均衡利率理論中較有影響的是"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古典"利率理論以儲蓄表示借貸資本的供給,以投資表示借貸資本的需求,認為利率決定于資本供求的均衡點,即決定于儲蓄與投資的均衡點。如果儲蓄大于投資即資本供給大于資本需求,則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而凱恩斯卻認為利率決定于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貨幣供給就是某一時刻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它由貨幣當局控制;貨幣需求就是人們為滿足交易、預防和投機等動機而特有貨幣的欲望。貨幣需求為收入的同向函數,而為利率的反向函數,均衡利率就是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時的利率。
            第三,一般均衡利率論。一般均衡利率論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來研究利率的決定。一般均衡分析法系指社會中某商品價格不僅決定于該商品的需求與供給,而且還取決于其他所有商品及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與價格。因此,利率不是在單個的商品市場或貨幣市場上被決定,而是由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共同決定的。②西方利率結構理論。在現實經濟中,利率除受資本或貨幣供求影響外,還要受借貸期限和風險等因素的制約。依西方學者的觀點,在決定各種金融資產利率的因素中,期限因素始終飼最主要的,因此,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是利率結構理論的核心內容。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證券到期時的利息或收益與到期期間二者的關系。此關系可有四種不同情況:
            (a)短期利率高于長期利率;
            (b)長短期利率一致;
            (c)短期利率低于長期利率;
            (d)長短期利率處于波動之中。期限結構理論所研究的主題正是長短期利率二者的關系以及二者變動所發生的影響等問題。在具體分析時,又分成三種理論:預期理論、市場分割理論和偏好利率結構理論。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預期理論。
            預期理論是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它認為任何證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證券的預期利率有關。如果未來每年的短期利率一樣,那么,現期長期利率就等于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水平線如果未來的短期利率預期要上升,那么,現期長期利率將大于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如果未來的短期利率預期要下降,那么,現期長期利率將小于現期短期利率,收益線表現為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
            第二,市場分割理論。市場分割理論把市場分成長期和短期市場。從資金需求方來看,需要短期資金的投資者發行短期證券;需要長期資金的投資者,發行長期證券,并且這些長短期證券之間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短期證券市場與長期證券市場是彼此分割的。從資金供給方來看,不同性質資金來源使不同的金融機構限制在特定的期限內進行借貸,以致短期資金利率由短期資金市場決定,長期利率由長期資金市場決定。如果短期資金缺乏而長期資金較為充裕,短期利率將比長期利率高;如果長期資金缺乏而短期資金充裕,則長期利率大大高于短期利率。
            第三,偏好利率結構理論。偏好理論認為預期理論忽視風險因素的避免是不完善的。因為不同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部分地與風險因素的避免有關,部分地與對未來利率的預期的趨勢有關。因此,預期和風險的避免二者對利率結構都有重要影響,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完善利率結構理論。
            根據偏好理論,在存在風險的情況下,長期債券比短期債券的風險大,長期利率要比短期利率高,其理由為:
            其一,短期債券比長期債券的流動性大,而且對于利率變動的預測較為可能和接近,資產價值損失的風險較小,所以流動性報酬低;
            其二,以短期資金轉期籌措長期資金,除短期資金轉期續借成本較大以外,還有轉期續借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會使長期利率比短期利率高;
            其三,長期貸款往往要采用票據再貼現形式,也要一定的手續費用。不難看出,偏好利率結構理論,實質上是將投資者對資本價值不確定性風險的回避因素導入預期利率結構理論。
            上述西方利率理論,強調了一些在利率決定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但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還不能完全說明現實生活中利率的決定,特別是現實世界中并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因此,要對利率的決定作出較為全面的說明,還必須結合現實,進一步考察影響利率變動的實際因素。
            ③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
            第一,利潤的平均水平。既然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利潤本身就成為利息的最高界限。因此,利率總在平均利潤率與零之間上下擺動。并且,利率主要是由平均利潤率所調節的。從我國現實出發,這種調節作用可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也就是說,利率的總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數企業承受不了;同時,利率總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
            第二,資金的供求狀況。無論是馬克思的利息理論還是西方的經濟學說都不否認資金的供求狀況決定利率的總水平,在我國,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決定于資金的供求。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利率,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受供求規律的制約,當資金供不應求時,供求雙方的競爭的結果將促使利率上升;相反,當供大于求時,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利率下降。
            第三,借貸風險。資金從投放到收回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借貸資金運動過程中,由于各種不測因素的出現,可能導致各種風險,如資金不能按期完全收回的違約風險,因物價上漲而使資金貶值的風險,或更有利的投資機會出現后,已貸放出去的資金收不回來時,貸款人承受機會成本損失的風險。
            一般而言,風險越大,則利率要求越高。另外,經濟的周期變動造成的風險變化也會影響利率水平,如在危機階段,投資風險突然變大使利率大幅度上升。而在復蘇階段,投資風險開始減少,利率開始降低。
            第四,國際經濟形勢。就開放經濟而言,國際經濟形勢對利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利率與匯率會影響資金流出入,從而引起國內利率的變動。如果國際利率水平較高,則資金流出,國內資金供給小于需求,迫使國內利率上升;反之,如果國際利率水平較低,則資金流入,國內資金供給大于需求,從而誘斯國內利率隨之下降。可見,國內利率有總是朝國際利率靠攏的趨勢。從匯率的角度來看,匯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利率的變化。例如,當外匯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時(如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從$1=¥8.5變化到$1=¥8.7),國內居民對外匯的需求就會下降,從而使本幣相對充裕,國內利率便趨于穩定,并在穩定中下降;反之,當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升值時(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從$1=¥8.7變化到$1=¥8.3),國內居民對外匯的需求就會增加,本幣供應處于緊張狀態,從而迫使國內市場的利率上揚。
            第五,國家經濟政策。由于利率變動對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各國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的形式,對利率實施不同程度的管理。國家往往根據其經濟政策來干預利率水平,同時又通過調節利率來影響經濟。總之,決定利率及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很多很復雜,其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國經濟活動的狀況。因此,要分析一國利率現狀及變動,必須結合該國國情,充分考慮到該國的具體情況,區分不同的特點分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2)當前利率形勢總結及原因剖析①利率管理體制沿革。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利率基本上屬于管制利率類型,表現為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這種管理體制是在建國初期通貨膨脹嚴重、投機活動猖獗的背景下建立的,并對戰后恢復生產與實現社會主義改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建立,管制利率的做法得到進一步強化。
            這期間,為了穩定市場和促進工農業生產,我國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其特點是檔次少,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權限集中。直到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政策之后,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70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開始推行,利率體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到1995年7月1日為止。銀行存、貸款利率分別由1978年的1.05%和4.72%上升到10.98%和12.06%,同時,利率種類逐步增多,檔次也適當分細。但在利率管理體制的改革上一度進展緩慢,雖然從1982年開始逐步實行浮動利率的作法,但管制利率的格局至今沒有變,真正的利率決策部門或者說整個利率體系的主體仍然是中央政府。可以說,現行利率管理體制并未隨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調節比重的日益擴大發生實質性的主體易位,仍然屬于一種國家控制型的高度集中統一的利率管理體制。現行利率體系本質上仍然是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模式,雖然引進了市場調節手段,但所占比重不大。這種計劃利率與市場利率并存的"雙軌"格局近期內是難以改變的。
            ②利率水平分析。
            第一,從存款利率來看,通貨膨脹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儲蓄利率上調幅度跟不上物價上漲,實際利率水平下降,甚至有時出現負值,如下表所示。這說明,單就"物價"因素而言,我國利率水平在低數域上運行。
            第二,從貸款利率來看,貸款利率的調整幅度低于同期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由于利率水平偏低,出現貸款利率上調,貸款反而增多的逆反效應。
            第三,從存貸利差來看,雖然多數年份貸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但利差太小,甚至遠遠低于銀行資金費用率水平。這說明,相對于存貸利差而言,中央銀行確定的利率水平也是偏低的。
            第四,從實際市場利率來看。1993~1994年度,銀行越軌拆借資金大量"體外循環"。1995~1996年度,資金市場秩序混亂,銀行"失媒"現象嚴重。這都表明了我國現行利率遠遠低于正常水平。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目前的利率水平比較低下,難以正常發揮作為價格信號和經濟杠桿的作用。
            ③利率結構分析。
            第一,存款利率內部結構。我國存款利率水平及其結構經過多次調整,到目前為止,在全國范圍開辦的存款有11個種類,幾十個檔次。相對而言,長期存款利率偏高,活期存款利率偏低,存款過多地向長期存款傾斜。這種結構很難引導銀行負債結構保持合理的格局。
            第二,貸款利率內部結構。我國的貸款利率結構可以分為基準貸款利率、法定貸款利率、浮動貸款利率、優惠貸款利率及行業差別貸款利率、加貼息貸款利率等。這幾種貸款利率皆屬于管制利率,其結構可概括為統一利率加優惠利率。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政策性貸款利率與一般貸款利率的差距越來越大,優惠利率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這種貸款利率結構使本來就很低的利率總水平又下降了許多。
            第三,存、貸利率的對應結構。這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存、貸利差太小,具體表現為:首先,定期存款與固定資產貸款的利率之差僅為1%;其次,各專業銀行有為數不少的資金是通過金融債券籌集的,發行金融債券所支付的利率要高于同期儲蓄利率1~2個百分點,而銀行貸款利率并不能完全按照"高進高出"的原則相應提高;最后,在實施存款保值措施時,銀行貸款利率不發生任何變動,一旦通貨膨脹率高于存款利率,銀行在承受價值受損的同時,還要為存款保值支出一部分費用。這不能不說是現行利率結構的最大扭曲。
            第四,銀行利率與金融市場其他利率的對應結構。目前,我國市場利率主要包括各類債券利率與金融機構間的同業拆借利率兩種類型。銀行存款利率與金融市場資產所得到的收益率相比差異過大,而銀行貸款利率也過份低于從金融市場籌集資金的成本率。兩種資金"價格"呈雙軌并行狀,且缺乏聯動性。具體講,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低于企業發行1年期債券利率2~3個百分點;低于企業1年期內部集資利率8~22個百分點;低于民間借貸利率(1年期)10~32個百分點。而銀行同業拆借利率1年期低于民間拆借利率5~20個百分點。這種利率結構,導致資金流向股票、債券、外匯、黃金等市場。銀行營運發生困難,虧損嚴重。
            第五,利率期限結構。前面我們曾論及長期存款利率過高的傾向,而在貸款利率期限結構方面,又表現為長期資金貸款利率與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的差異太小,1995年7月1日利率調整后,差異更小,已不足1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利率結構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有關利率之間的對應關系上,在多次調整中表現為失衡、扭曲和缺乏內在聯動機制的狀況。
            (3)未來利率走勢展望①從我國目前所處的歷史階段來看,在長期內利率上調的可能性不大。要正確預測未來的利率走向,必須認清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在當前以及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都屬于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是進行一切綜合分析的大前提。具體來說,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經濟的轉型發展,主要包括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過渡以及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等兩方面。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可利用的資源有限,雖然改革以來,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但并未徹底擺脫貧困落后的不發達狀況。表現為:人口眾多,人均國民收入低下;農業經濟停滯,農民普遍貧困;生產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嚴重;教育、住房、衛生保健等各項指標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經濟發展具有"全球性、戰略性和關系全局的意義"。同時,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到了關鍵時候,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外貿、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必然要求有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另外,金融體制改革本身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完善利率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管理體制。因此,從長期來看,我國利率持續上升的可能不大。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提供足夠的貨幣資金以保證經濟增長和實現充分就業,而高利率政策是與這一目標相背離的。同時,經濟轉軌期間,高利率會加大企業運行環境中的困難,不利于國有企業及其他部門改革的順利進行。
            ②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利率難以上調。自1992年開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連續4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宏觀調控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確立,宏觀經濟環境有了改善,整個經濟在回落中保持快速增長,尤其是國民經濟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如通貨膨脹等,已得到明顯的緩解。但同時也使得法定利率相對偏高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對于充分利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的基礎上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無疑已成為一大障礙。
            另外,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每上調一個百分點的存款利率,銀行就要多付二三百億元的利息,這為多數銀行難以忍受。因此,從當前經濟形勢來看,由于通貨膨脹的抑制和利率總水平的過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利率不可能向上調整。③從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來看,利率有下調趨勢。按常規,中央銀行確定利率水平的依據為:物價變動、存貸款利差、資金供求關系和貨幣政策的需要。
            近年來,幾次微調利率,確實在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經濟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1995年采取大力抑制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物價指數逐漸降低,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同時,企業資金緊張與失業等現象日益嚴重,尤其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要關頭,因此,在必要的時間內降低銀行利率特別是貸款利率以促進經濟發展是合理的。
            1996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有了較為明顯的轉變,實際利率已由負利率變成正利率并超過了三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盡管改革開放以來的多數年份我國的貸款增量大于存款增量,但從1994年起,卻出現了存款增量大于貸款增量的現象。到1995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各項存款大于貸款4000億元以上。存貸差過大,增加了銀行經營負擔,擴大了銀行虧損面,既不利于銀行金融中介職能的正常發揮,也將給國有專業銀行的商業化進程造成重負性障礙。
            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來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將是未來經濟工作的重點,但在目前,股票市場與國債市場的現狀還尚不理想。具體來說,股票市場由于長期的低迷徘徊,交易量驟減,投機盛行,這對堅定國有企業股份化改造的信念極為不利。國債市場由于容量小,結構單一,很難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揮對經濟的間接調控作用。這些都需要貨幣政策予以配合和支持。而實行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既可以促進股票市場的發育,又可以降低國債發行的成本,減輕中央財政預算收支與還本付息的壓力,對于資本市場的完善乃至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總之,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其宏觀上的作用主要在于調節資金供求,而利率一旦背離了資金供求關系,必然會導致資金供求的不平衡,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并結合利率體系的現實狀況及副效應的多方面的情況進行考察分析,適當地下調利率將是不可避免的。
            ④對存、貸款利率短期趨勢的具體分析。
            第一,存款利率必須下調。
            首先,銀行和各金融機構的存款,特別是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仍將繼續增長,從利率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與手段來分析,只要現實的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和平穩增加,不發生大問題,利率下調的可能性就較大。
            其次,盡管存款利率已于1996年5月1日有所下調,但現行銀行儲蓄存款利率仍然不低,定期平均10.76%,一年期9.18%,三年期10.80%,五年期12.06%。這樣高的利息率水平無論從國際上看還是從我國歷史上看都是極少見的,如果考慮銀行自身利益,就有可能和有必要小幅度地甚至較為頻繁地下調利率。
            最后,從貨幣流通狀況來看,1995年流通現金預計1500億元,實際投放了600億元,而1996年第1季度春節前流通現金2592億元已全部回籠,是歷年來回籠最好的一次。這對以后抑制通貨膨脹和控制物價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適度地向下微調存款利率是可行的。
            第二,從貸款利率上看,無論是總水平的下調還是結構性的下調,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降息有利于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自1993年后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便開始處于適度從緊的大環境之中,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緩。為了刺激投資,促使宏觀經濟在緊縮之后,逐步走出低谷,平穩回升,降低貸款利率是必然的選擇。
            其次,降息可以減輕企業負擔。近年來,全國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僅2%多一點,而貸款利率均在10%以上,尤其對國有大企業而言,所需流動資金數量大、周轉慢,利息支出是一大負擔。為了促進企業提高效益,減少虧損,穩定就業,就必須及時下調利率。
            最后,降息有利于中國經濟運行結構的調整。"九五"期間,國家將重點保證農業、基礎產業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這就要求金融信貸繼續優化結構,對這些行業實行擇優扶持政策,這樣就需要貸款利率結構性的下調

          分享到:

          Back to Top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