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 從業資格 > 會計從業資格 > 會計基礎 > 會計證輔導:我國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會計證輔導:我國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發布時間:2010-06-16 19:31  來源:會計基礎 查看:打印  關閉
          銀行招聘網(www.0594zp.com)溫馨提示:凡告知“加qq聯系、無需任何條件、工作地點不限”,收取服裝費、押金、報名費等各種費用的信息均有欺詐嫌疑,請保持警惕。

            會計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在遠古時期曾出現過“繪圖記事”、“刻記記事”和“結繩記事”等最簡單的原始會計行為,并被認為是會計的起源。西周王朝(大約公元前1100年~公兀前770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已經出現了“會計”一詞,其基本含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歲終的總合核算,通過日積、月累到歲終的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后來清朝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一書中將“會計”一詞解釋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即“會計”一詞包括了日常的零星核算和定期的總括核算兩層意思,基本上表達了會計在核算方面的主要特征。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當會計成為國家行為的時候,“官廳會計”便應運而生。為管理貢賦、徭役等征收與分配,西周王朝在官廳中專門設置了位高權重的管理全國錢糧、賦稅和官廳財物收支的“司會”一職,設立了獨立的會計部門,并與財物保管等業務部門之間有了比較明確的分工;會計與出納也有了初步的分工。此外,西周還規定了“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的會計檢查制度。其中的“參互”、“月要”和“歲會”,相當于當今的日報、月報和年報,初步形成了會計報表的雛形。可見,我國會計在西周時代已有相當大的發展。正如美國會計史學家查特菲爾德在其名著《會計思想史》一書中指出:“在內部控制、預算和審計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無與倫比的”。
            隨著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會計技術方法也有了進步。秦、漢時期廣泛采用了以“入”、“出”為記賬符號、以“入一出:余”(或“收一付=余”)為基本結算公式的簡明會計記錄法,用比較固定劃一的會計記錄格式,取代了文字敘述式的、煩瑣的會計記錄方法。自西漢始,人們將會計記錄與統計記錄劃分開來,把記錄會計事項的簡冊稱為“簿”、“簿書”或贅“計簿”,而把記錄統計事項的簡冊稱為“籍”。自此,我國的會計賬簿便有了較明確的命名。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會計上的一個突出成就是創立并完善了科學的結算方法——“四柱結算法”,在會計賬冊與報表中并列四大要素(即四柱)——“管”、“新收”、“開除”、“實在”(其含義分別相。當于現代會計中的“期初結余”、“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結存”),并據其間的內在聯系,按一定的公式計算、考核一定時期財產物資和財務收支的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為“舊管+新收一開除=實在”。
            “四柱結算法”既可用于檢查日常會計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與綜合反映的作用,“四柱結算法”的創立和運用,是我國唐、宋時期中式會計方法的重大突破,不僅解決了會計結算方法的科學性問題和會計核算中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把會計賬簿和報表格式設計及結賬、報賬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使我國傳統的單式記賬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而且為我國由單式記賬發展到復式記賬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四柱結算法”是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是我國會計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國會計對世界會計方法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會計核算都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我國商界在“四柱結算法”的基礎創立了可以計算盈虧的“龍門賬”:把全部賬目分為“進”(相當子收入)、“繳”(相當于支出)、“存”(相當于資產)、“該”(相當予資本和負債)四大類,采用“進一繳=存一該”的平衡公式雙軌計算盈虧,并于年終結賬時分別編制“進繳表”和“存該表”(它們分別相當于現代會計中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兩表各自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龍門賬”的問世,是我國特色的復式記賬法的起源,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部門會計——商業會計的產生。l8世紀中葉(即清朝的乾隆至嘉慶年問),在“龍門賬”的基礎上我國又產生了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法——“四腳賬”(又稱“天地合賬”)。它要求所有賬項(包括現金收付和轉賬事項)都要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同時登記“來賬”(收方)和“去賬”(付方),以反映同一賬項的來龍去脈,故稱為“四腳賬”。其賬簿采用垂直格式,分上、下兩格書寫,上格記收,稱為“天”,下格記付,稱為“地”,上、下兩格所記數額必須相等,稱為“天地合”。“四腳賬”的產生,把中式會計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我國近代會計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到了近代、特別是清朝中晚期,由于封建統治者長期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與世界經濟的差距日益拉大,加上受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使我國的會計發展水平漸漸落后于西方。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控制了我國的海關、鐵路、郵政等部門,強行在我國開辦的工廠、銀行等推行西式會計,由此開始了“中式會計”和“西式會計”并存的時期。l905年,以著名會計學家謝霖先生(中國第一位注冊會計師)、徐永祚先生(改良中式會計運動的發起人)和潘序倫先生(中國會計之父和立信會計事業的創始人)等為代表的我國會計界的先驅,致力于我國會計的改良或改革事業,紛紛通過著書立說,創辦會計師事務所和學校,在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企業中引進推廣西方會計方法。這一引進西方復式借貸記賬法運動,史稱“我國會計的第一次革命”。l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了與此相適應的原蘇聯會計模式,在財政部設立了會計制度司(1982年更名為會計事務管理司),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原蘇聯會計模式-的引入,是對舊中國的會計理論、制度、方法的重大變革,“我國會計的第二次革命”。1950年,財政部著手統一全國企業的會計制度。由于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和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時期,我國的會計工作遭到了空前的嚴重破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一改革開放政策,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需要,財政部于l980年12月發布了《關于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標志著我國恢復了注冊會計師制度。1985年,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93年和l999年分別進行了修正與修訂),標志著我國會計工作法治化的開端。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為此,對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財政部于l992年11月30日,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隨后又陸續發布了13大行業的企業財務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簡稱兩則兩制”),并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企業實施。“兩則兩制”的發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會計模式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接軌與初步協調,史稱“我國會計的第三次革命”。《企業會計準則》是我國企業會計的基本準則。l997年5月,財政部發布了我國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至2003年9月底先后發布了16個具體會計準則。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財政部又于2000年l2月29日發布了打破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的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實施,至2005年已在所有大中企業實施。2005年,財政部發布實施了《小企業會計制度》。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國際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會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和13臻完善,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核算規范順應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透明可比的財務信息,促進中國企業的境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與國際趨同會計準則體系的呼聲也日趨高漲。2003年,財政部啟動了新會計準則的建設工作。2006年2月15日,經過多方努力,財政部以財會字3號文的形式發布了新的。
            生產的日益發展和經濟管理的El趨復雜,會計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善到逐漸完善、漸進規范的發展過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史告訴我們,會計總是依存于生產的技術與組織并受其制約,因而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會計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豐富和完善的,從而會計又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實踐證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

            【】★【】

          分享到:

          熱評話題

          Back to Top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