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 注冊會計師 > 戰略與風險管理 > 2011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精講筆記47

          2011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精講筆記47

          發布時間:2011-03-14 18:32   來源:戰略與風險管理 查看:打印  關閉

          重要提醒:本網站所發布內容為轉載資訊,供您瀏覽和參考之用,請您對相關內容自行辨別及判斷,本網站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凡私自告知添加聯系方式、保證無條件入職、收取各種費用等信息,請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上當受騙造成各種損失。

          銀行招聘考試備考資料

          第十一節 對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外部環境變化的管理

            一、外部環境變化與財務風險管理的關系

            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風險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對那些參與創業活動的管理人員更是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其母國之外經營,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這也就結識了為什么風險管理近年來成為引人注目的問題。風險問題不僅僅是每一個執行者的職責,許多企業任命管理人員的具體職責就是幫助組織識別和管理風險。風險分析和應急計劃是每一個商業計劃的一部分。

            金融環境的變化顯著的影響企業的控制環境。股東們變得更加積極,他們現在比過去更加關心業績指標。他們知道管理層比過去擁有更多的影響財務業績的機會。沒有認真采取措施應對挑戰的管理層將比過去更容易被解雇。此外,機構投資者更加專業,而且源于業績驅動,他們更有動力關注公司管理。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在年度股東會議和正式面談中股東的要求。他們需要公司財務業績的詳細資料,同時他們也施加壓力促使實施更加透明的會計準則。他們有時要求提供營業報告書,因為他們想了解并且討論公司的回報率。所有這一切都使大家更加關注能夠應付和預見不斷變化的環境的管理能力。

            股東們對管理的期望因此也越來越高,對管理者的監督越來越嚴格,對備選方案的了解包括行動和投資也日益成熟。所有這些都表明,沒有慎重考慮未來的管理人員的競爭力在下降,盡管他們能解決目前的問題。了解未來不斷變化的競爭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新技術的發展表明市場上所有參與者的控制權都在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控制權的變化不僅僅限于金融服務業公司,而且涵蓋了傳統行業的公司。

            二、外部環境變化對子財務風險管理的挑戰

            (一)跨國企業和全球化趨勢

            一個企業不可能僅僅憑借對外出口或進口海外國家的產品而成為跨國企業。跨國企業還應涉及對海外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和控制權。跨國企業包括只有少數設施(或分支機構)的中型企業,以及有非常高的年銷售額和大量設施的大型企業。跨國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大的跨國公司,其活動廣泛,使得如何控制這類公司成為一個大問題。如果跨國企業能夠通過轉移定價政策來利用避稅天堂國家的稅收制度,或者,如果跨國企業的生產活動能從一個國家轉向另外一個國家,那么絕大多數的單個政府對這些企業是無能為力的。跨國企業之間進行的大多數雙向投資是在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盡管目前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在歐洲的投資浪潮,但是中國最近已經成為大量的海外投資者的主要成員之一。

            過去二十年左右的變化,對跨國企業的活動模式有了重大影響。當美國成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時,關注的重點已經遠離加拿大和拉丁美洲,而轉向亞洲。東南亞國家獲得了來自日本的大量直接投資。中國成為活躍在海外進行投資的國家,足跡遍布世界不同地區,每年帶來大量的交易金額。

            以前的理念是對國外的本地市場提供供給或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現在,對外直接投資很可能將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企業戰略聯系起來,考慮相對成本和相對收入、稅收籌劃和專業化進程。例如,企業可能會在低工資國家實施勞動力密集型生產流程,將生產流程中的最后階段設立在較接近目標市場的國家或地區。

            在跨國企業內部對生產活動進行集中控制的情況不斷增加,促使這一情況發生的部分原因是對生產規劃和全球資源配置進行戰略管理的需要。復雜、先進的全球范圍計算機和電信通信網絡,為在跨國企業內部對生產活動進行集中控制提供 τ便利。

            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全球化過程中,每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都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先進的電信通信網絡和許多國家對資本市場管制的放松為一體化進程提供了便利。

            (二)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原因

            跨國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首先是開拓市場。跨國 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開拓市場要么是滿足當地需求,要么是作為國內市場之外的出口市場。一些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在海外市場出口貨物,提高銷售井搶占市場。一些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是為出口商的貨物提供銷售渠道以及在海外經濟體中建立營銷組織。其次,在如石油、采礦、種植園和林業這類行業的企業,他們需要從開采地提取原材料,決定是出口還是進一步加工井在東道國市場進行銷售。第三,一些企業尋求提高生產效率。勞動力密集型的電子組件制造商,如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和墨西哥,就是將生產置于一種或多種生產要素相對便宜的地方。第四,一些企業在其他地方尋求知識和專門技術。知識尋求型企業選擇在那些它們可以獲取技術或管理經驗的國家設立業務。最后,尋求政治庇護的公司會在一些國家收購現有業務或設立新業務。在這些國家中,財產沒收或征用、對私有企業的干擾以及進口管制不大可能發生。更積極的一面是,這些公司還可能獲得補助和稅收優惠。

            為外國產品確定一個適當的風險調整回報率會因為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而復雜化。預期結果的各種可能范圍可能會變得如此之廣泛,使得很難產生一個可靠的貼現現金流量分析以得到一個單一的期望凈現值。

            (三)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原因

            傳統國際貿易的經濟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產品的質量是同質的。然而,這一假設并不適用于跨國企業,在跨國企業中,母公司和其子公司之間的雙向貿易構成了一項重要事件。這一理論假設已經被修正了。目前,市場將不完美的產品和不完美的生產要素市場視為為對外直接投資開辟了道路。市場天生是有缺陷的。市場缺陷通常是企業尋求競爭優勢的政策和各國政府的政策帶來的結果,這些政府政策包括關稅、非關稅壁壘、優惠的采購政策、稅收獎勵、外匯管制等。企業政策和政府政策導致了市場的不完美。

            跨國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有各種各樣的經濟原因。首先,憑借企業龐大的規模可以獲得在生產、銷售、融資投資、研究和開發、運輸和采購等方面的優勢。企業可以通過建造大型工廠獲得規模經濟,或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利用生產專業化來合理組織生產獲取規模經濟。跨國汽車制造商在一個國家生產引擎,運輸到另外一個國家,并在另一個國家進行汽車組裝,而管理機構設置在第三國。

          分享到:

          Back to Top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